• 热点推荐:
 首页 / 学习范文 / 正文
20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Time:2024年05月30日 Read: 评论:0 作者:cile12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诗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通过朗读来表现作者情感,把握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杜甫草堂”的.视频,激发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内容。

  然后课件展示“名人风采”,并出示背景链接,加强认知。

  2、解析诗题

  (1)“为”的读音

  (2)“为……所”被动句式

  (3)歌行体

  歌行体,其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情感,句数不限。

  3、解决生字词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

  4、朗读

  (1)播放范读录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3)指名读,师生评价

  (4)齐诵

  (三)细读诗歌,明诗意,悟情感

  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秋风破屋的不幸

  2、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遭遇了哪些不幸?

  明确: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

  3、在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样的变化?

  怒风洒茅______急

  群童盗茅______叹

  漏雨难眠______悲

  4、诗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明确:不是。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即:渴望广厦______忧。

  (四)研读课文,品词析句

  默读诗歌,找出你认为写的精彩的字、词或句,进行赏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卷”如果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卷”字体现风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铁。“铁”换成“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铁”字说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陈旧。

  (五)拓展延伸

  观看视频“杜甫很忙”。讨论看法。

  (六)课堂小结

  带着感情齐读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诵读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会对杜甫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八)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副对联,猜猜歌颂的是谁: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回答)对,是杜甫。安史之乱爆发后,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杜甫举家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但他不以个人的得失为重,仍用饱蘸感情的笔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与泪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写于此时,当时杜甫一家辗转流亡到了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暂时结束了流亡的生活。可是,谁曾料,一场大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屋漏偏逢连夜雨,诗人长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三、深入探究

  1、诗歌第一段中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请说明理由。为何几根茅草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明确:示例:“怒号”一词用得好。“怒号”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公元759年冬,杜甫弃官入蜀,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暂时落脚。但是即使要盖一间简陋的草屋,他也是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么一个勉强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所以几根茅草也会如此牵动诗人的视线。

  2、诗人写这首诗时只有四十多岁,正当中年,为什么他说自己已经“老无力”?真的是指年纪大了吗?

  明确:被吹落到平地上的茅草,还有可能捡回来,重新盖在屋顶上,但是却被小孩子给抱走了,在我们看来一文不值的几根茅草,在杜甫的眼中却是非常珍贵的,因为这关乎生计。所以,当时的杜甫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但是我们读到“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两句时,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拄着拐杖的干瘦老人那老态龙钟的模样,原来他早已心力交瘁,未老先衰了。

  3、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要骂抱走几根茅草的顽童为“盗贼”呢?

  明确:诗人忍不住要骂抱走茅草的小孩子为“盗贼”,实在是无奈之语、愤激之词,这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只是因为诗人太贫穷了。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面对大风刮走茅草而心急如焚;同样,“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

  4、把被子比喻为“铁”好在什么地方?孩子为什么会“恶卧”呢?你从“娇儿”一词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被子的硬和冷。据说杜甫本来有两个儿子,但是其中一个夭折了。杜甫曾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道:“入门闻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在长安困守了十年,在安史之乱前才终于获得一个小官职。这时就想着到妻子和孩子的寄居地奉先县去探望。没想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路有冻死骨”的惨状,一进家门,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也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那么,现在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却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只能睡在这么一个家徒四壁,甚至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燥地方的屋子里,怎么可能会有好的睡相呢?恐怕还经常做噩梦吧!小小年纪却经历了那么多本不该经历的事情,身为父亲,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所以,他是多么羞愧和痛心啊!此时此刻,诗人已经肝肠寸断,他心里一定在心疼地呼唤:我娇弱可怜的孩子呀!

  5、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

  明确:是真情流露。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诗人的为人,读诗人的内心,读诗人的思想,读诗人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人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座破败的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______《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______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______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五、作业:

  课下背诵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朗读方法指导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

  ④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3、进行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知

  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

  1、描写了四幅画面:秋风怒号图、群童抱茅图、娇儿恶卧图、遥望广厦图。

  2、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感受秋天

  1、先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相关句子,然后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把你所想象的场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提示:围绕秋天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的特征展开想象。

  六、走进草堂

  1、走进草堂看到了怎样的情形?找出描写的语句并感受其特征。

  2、请位同学给我们当回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当时的草堂。

  提示:草堂是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破旧不堪。

  七、走近杜甫

  把你想象中的诗人情形描述一下。

  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外貌和表情入手描述。

  八、聆听杜甫

  试想,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那颗千疮百孔的心此时又发出怎样的呐喊?

  九、遥寄杜甫

  此时此刻你想对杜甫说些什么?

  十、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______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______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______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______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______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______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十一、布置作业

  如今我们生活的常州城内高楼林立,周边乡镇别墅幢幢,百姓安居乐业。假如杜甫看到这种生活情景,他会是什么心情?请发挥想像,从杜甫角度画一幅画,为画配小诗一首或一段心理独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文言文。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

  二、作者、背景

  简介导入:(多媒体展示补充)

  杜甫(712______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三、听朗读。

  1、熟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发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厦()见此屋()

  2、理解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四、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阅读探究第一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3)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心苦痛惜

  (4)概括层意:

  2、阅读探究第二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3)概括层意:

  3、阅读探究第三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3)概括层意:

  4、阅读探究第四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3)概括层意:

  五、课文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挂”、“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六、教学反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2')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1')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

  (2)“为______所”被动句式

  (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______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______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______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______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______“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______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______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______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_____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____________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______”;或“从诗中_______里,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______不得______””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______叹______息______。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______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______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呜呼”“死______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结语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让我们齐声背诵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诗人精神和作品魅力同样的不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诵读指导

  2、把握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唐师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并且一直影响到一千年后的今天。杜甫的作用举足轻重,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我们曾学过他的《春望》(请同学们齐声背诵),在这首诗中,我们曾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而肃然起敬。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的感情世界:(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展示课件:杜甫简介写作背景题目)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诗歌节奏。

  三、品味语言

  “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教师可在做示范,对诗中的部分词语进行赏析评价)

  (四)师生讨论。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思考诗歌的内容意义。在其中贯通对难重点的把握。

  1.把握诗歌的内容。

  ⑴问: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单独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点拨:由题目看,可初步了解到这是在八月的时候,诗人因茅屋被秋风刮破之后写的诗。“为”在这里是“被”的意思。

  ⑵问: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点拨: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诗歌的意旨。

  ⑶问: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⑷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

  点拨:(略)

  ⑸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6)对比一下,那么她是不是范仲淹心目中的故仁人呢?

  四、小结

  1、课堂小结。

  2、录音范读,(注意节奏和重、拖音)

  3、学生借鉴录音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诗歌内容。

  4、学生共同朗读。

  五、能力拓展

  赏析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六、作业

  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诵本诗并背诵。

标签: [db:标签] 
排行榜
关于我们
Z-BlogPHP,既是博客程序,也是CMS建站系统。已走过十余年风雨的她们,有着强大的可定制性、丰富的插件接口和独立的主题模板,致力于给国内用户提供优秀的博客写作体验。期待她们能成为您写博客的第一选择。
扫码关注
沪ICP备2024063250号-16